close

  楚天都市報訊 圖為:王設計裝潢正敏接受採訪畫面(央視視頻截圖)
  綜合中央電視臺、《法制晚報》報道前不久,港式飲茶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師王宇澄舉報他的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學術抄襲、科研成果剽竊、院士申報材料造假等問題。
  近日,復旦大學學術規範委員會認定王正敏在申報科學院院士過程中,申報論文材料有“不實事求是”行為。隨著記者調查的深入,九份民宿隱藏在王正敏院士背後更多的秘密被揭開。
  造假一
  一稿多投計債務整合算論文數量翻倍
  王正敏是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的住商醫生,2005年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王正敏申報院士的時候,王宇澄正是他的秘書。王宇澄說,在王正敏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候選人論著目錄附件材料》中,被列入的271篇論文至少有57篇涉嫌造假。
  其論文造假的手法之一便是將自己的專著《耳顯微外科》一書的內容,拆分成14篇論文,發表在《中國眼耳鼻喉科雜誌》上。王宇澄說:“他的雜誌和他的書的內容是一模一樣的,第一章耳聾手術,他這個論文也叫耳聾手術,發表過以後,他又在2005年申報院士的時候把它當做正式研究論文放進去,這樣有14篇。”
  王宇澄說,王正敏論文造假的手法之二是“一稿多投”,一篇論文在國內刊物發表了以後,又在國外刊物上發表,這樣在計算學術成果時當成兩篇學術論文。
  造假二
  多部專著涉嫌抄襲他人著作
  王宇澄的舉報材料里,還有一項最主要的指控是關於著作抄襲,被抄襲者是王正敏的導師,被譽為“耳神經科學之父”的瑞士蘇黎世大學教授烏果·費緒。
  王宇澄告訴記者,王正敏的第一本專著《耳顯微外科》有100多幅耳部手術的手繪圖,和烏果·費緒教授專著中的圖片相同,但並未註明圖片來源,書中參考文獻里也沒有提到費緒教授的專著。
  王正敏的另外兩部專著《顱底外科學》和《王正敏耳顯微外科學》,也同樣存在類似的抄襲行為。2003年王正敏開始寫作《王正敏耳顯微外科學》,王宇澄參與了編輯工作,目睹了王正敏抄襲的全過程。
  造假三
  克隆國外樣機獲國家巨額專項經費
  2003年,王正敏領銜的技術團隊成功研發了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人工耳蝸,那麼這種人工耳蝸又是如何被研發出來的呢?
  1982年,澳大利亞科利爾22型人工耳蝸成為世界首先使用的多通道耳蝸裝置。作為王正敏研發團隊的主要研發人員之一、上海聽覺醫學研究所的高級工程師沈義虎承認,他們的人工耳蝸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主研發,而是模仿了澳大利亞科利爾公司的產品。
  沈義虎說,他們通過對科利爾人工耳蝸芯片內部電路的提取、分析、整理,研究他們的芯片技術原理、設計思路、工藝製造和結構機制,然後依葫蘆畫瓢做出了自己的芯片。為了避免科利爾公司找麻煩,他們在外觀和線路等環節做了修改。1997年,王正敏團隊研發的“多道程控人工耳蝸”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
  2004年,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與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簽訂技術轉讓合同,對國產人工耳蝸進行產業化。為了爭取國家、省市科研經費,王正敏研發團隊和上海力聲特公司以各種名義向有關部門申報項目。記者瞭解到,僅在2012年,他們就獲得國家級項目兩個,獲得專項經費4000多萬元。
  相關鏈接
  耳蝸“仿製品”用兩年就壞了
  根據規定,人工耳蝸要上市銷售,必須先要通過臨床試驗。2009年,上海力聲特公司招募了49名人工耳蝸臨床試驗志願者,免費為他們植入了力聲特人工耳蝸。
  記者採訪了湖南、河北等地的7名力聲特人工耳蝸志願者,除了上海的一名志願者因車禍撞壞了耳蝸以外,其餘6名志願者的人工耳蝸僅使用兩年左右就壞了,使用時間最短的只有6個月。目前志願者仍在等待力聲特公司的新產品上市,他們壞掉的耳蝸至今仍殘留在耳朵里。
  (原標題:圖文:復旦稱王正敏院士申報材料失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m84xmynu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